――记2010年度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同济大学龚沛曾教授
日前,2010年宝钢教育奖评审结果揭晓。IQQTV
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教师、国家级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副主任龚沛曾教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
龚沛曾教授获奖已不是第一次了。她曾连续三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由她领衔的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负责的“大学计算机基础”、“ VB程序设计”课程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主编了5部9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第5版)》被列入国家精品教材。
同时,她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评为上海市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由她主编的教材、主持的项目,所获奖项不胜枚举。
这些成果的取得,正是源于龚沛曾教授多年来在三尺讲台上的忘我奉献、不懈追求。
完美,来自于对教师职业的挚爱
龚沛曾教授今天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并非由于她出生“名门”。
她曾说:“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从小耳闻目睹父辈为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获得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和桃李满天下的喜悦,留下了使我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打那个时候起,我就立志做一名像父辈一样的优秀教师”。
1977年,她如愿考上了华东理工大学,并于1982年初毕业留校任教。开始了自己的从教的生涯。对教师职业的挚爱,成为她克服困难做好工作的动力。走上讲台不久,作为年轻教师的她,就获得了校先进教师一等奖。
1988年,她调人同济大学,依然选择了自己钟爱的教学第一线,到计算机系基础教研室做一名普通的教师。
龚老师深情地说:站在三尺讲台前“面对思想淳朴、求知欲望强烈的学生,总觉得有一种使命感,促使自己精神振奋,思路清晰,深入浅出地讲好每一堂课”。由于她工作努力,1993年又被同济大学评为校首届优秀青年教师。
不过,龚沛曾老师最重要的教学成果,还是从1996年开始,才不断地产生出来。
完美,体现在超前的教学改革中
1996年,国家提出面向21世纪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那年,作为副教授的她临机受命,与资深教授一道,负责编写新版《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的工作。此后,他们又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快速的特点,提出了“小步伐快节奏”的改革思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逐步从教材建设、教学手段、考试方法、资源共享等多方面人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从而开创了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域的多项先例:最早出版新课程体系的教材;最早实施大屏幕教学;通过赠送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最早实现资源共享;全面实施上机考试等。10多年来,他们编写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教材,先后已出了5个版本,在全国高校广泛使用。
1997年她和同事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设《VB程序设计》课程,并将程序设计、可视化界面设计和应用有机结合,精选丰富实用的案例,出版了被著名专家称为“国内第一本VB好教材”的优秀教材。至今,VB系列教材发行已超过300万册,被评为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和首批国家精品课程。
她还承担了国家、上海市等多项教改项目,主编了《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C/C++程序设计》等教材,对应课程1门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
完美,植根于能战斗的学科团队
俗话说,打铁必须自身硬。“要建设一支过硬的学科队伍,必须做一个好的带头人”。
为建设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团队,龚沛曾没少花心血。经过两次并校,她所在教研室的老师来自4个学校,学历和职称普遍不是很高,但大家都有一颗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的责任心。她除了努力为大家创造发挥各自能力和专长的新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材编写等;还为他们的自身发展提供帮助,如支持在职攻博、参加各类教学研讨会。如今,年轻博士教授担任了室主任,年轻骨干教师纷纷挑起了负责课程建设的重任,教研室成为一支公认的团结和谐、凝聚力强的教学团队,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作为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副会长、上海市计算机基础教育协会的理事长,龚沛曾教授不仅全身心投入校内的教学改革,同时也使自己的成果受惠于全市、全国。15年来,她还联合上海交大、华东理工大学骨干教师组成3校教学团队,连续3轮承担教育部重大教改项目,分别在课程体系、网络环境教学改革、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层面进行改革和实践。近10年来,在教育部教指委等的组织下,她还前赴全国20多个省市,举行50多场与全国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交流,受益教师达7000人次。
完美,保持着始终如一的激情
有人问龚沛曾教授,你是怎样几十年如一日保持着教学的激情上好基础课?她回答道: “如果学生不要学,我难以有激情;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我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和怠慢”。
为了方便学生与她的联系,她把自己的邮箱地址公开;新生在宿舍连网有困难,她就请了高手,到现场为他们解决问题,并将解决的过程在课堂上作为案例讲解。授课中,她还通过“问题驱动、案例驱动、任务驱动”等方法,引导文科类、艺术类的学生学好程序设计课程。学生反映“龚老师常常用很浅显易懂的例子让我们了解计算机中原本很抽象的东西,使我们爱上了计算机课”。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2004年,她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夯实基础 面向应用 培养创新”12字计算机基础培养目标,构建了“2+X”分类分层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龚沛曾教授对新开设的“X”门面向应用课程要求采用先进的开发平台与实际应用接轨,引入项目开发、期末答辩等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2008年起她和指导教师带领着学生参加全国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成绩始终名列前茅(2009年总名次全国第一)。专家看了学生完成的项目后说:“同济学生的作品很专业!”,并高度评价了同济“12字”培养目标和“2+X”课程体系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显著作用。
一花独放不是春。为了促进上海大学生计算机实践和创新能力,借助和上海交大、华东理工大学联合承担教育部教改项目为契机,于2008年共同发起了3校的计算机应用竞赛;2009 年起又被提升为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各校轮流承办。龚沛曾教授负责了大赛的策划、评审等一系列工作。
她勤奋、严谨、务实教风不仅感染了学生,也得到了学子们爱的回报:她深夜在网上为同学解答问题,学生发来了“老师,屏幕有射线、不要长时间上电脑”的“忠告”;有的学生还给她的手机里发来嵌有她名字的贺诗短信“为师为母育英才,做事做人树正楷。广施恩惠曾几何,桃李芬芳沛异彩”。这,或许就是她“几十年如一日保持教学激情”的源泉吧! (原载《文汇报》2011年1月25日第12版 作者:同济大学 毛广山) 发布日期:2011-02-23